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早在1995年,英國管理大師查理韓第(Charles Handy)曾經寫了一本書:The Age of Paradox。20年來,出版界裡越來越多的書名裡掛著弔詭(Paradox)、矛盾(Contradiction)、兩難(dilemma)的字眼。

這三個名詞本來都有相對嚴謹的定義。吊詭是一個邏輯學上的名詞,是一種看似有理,卻在常識上不能過關的命題,例如某人宣稱:「我說的話全是謊話」,或是:「天下烏鴉一般黑,不是黑色便不是烏鴉,因此白老鼠不是烏鴉」。矛盾則是兩個獨立時都有道理、並列時顯然衝突的命題,例如:一面感嘆世道不古,今不如古,一面卻批判現代人抱殘守缺,跟不上時代。兩難則是二選一的選項中各有利弊,不能兩全,因此難以抉擇,魚與熊掌或是父子騎驢都是典型的兩難。

在抽象的邏輯中都存在著各種不能周全的論述,一切社會現象、經濟活動、價值系統中,到處是現象與真實、局部與全體、理論與經驗之間的落差,因此弔詭、矛盾、兩難更是無所不在。甚至於可以武斷地說,只要有二元對立(duality),弔詭矛盾兩難造成的衝突便無可避免。

▋現代社會真的充滿矛盾?

現代社會是否種種矛盾真的比過往更多呢?答案也許需要學者做深入的研究才能提供,不過二次大戰後70年確實有它的特殊性。這70年也許是人類歷史上物質生活改善最為迅速的年代,也是全球脫離貧窮的人口數最多的年代,之所以有這樣前所未有的成就,大概有以下幾個因素:

一、人口紅利。由於和平、醫療和物質進步,這70年來全球人口穩定成長,帶來驚人的生產力,同時也連帶創造了可觀的市場機會。

二、資本主義紅利。私有財產制保障了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的激勵制度,加上自由市場相對公平、透明的運作,激發了整個社會的生產能量。

三、全球化紅利。出自於國際分工和資源運用最佳化,各國企業不斷將生產移往成本低的國家,銷售則趨向價格高的市場,所到之處帶動了當地初階的經濟發展,成為全球經濟持續成長重要的動力。

然而紅利不是沒有代價,派對也有結束的時候。70年的持續成長,勢頭難免走緩,人口造成的環境負擔,資本主義贏者全拿的遊戲規則,全球化運作下大國的巧取豪奪,種種潛在的問題逐漸一一浮現。跟80、90年代信心滿滿的西方世界相較,21世紀的現代人普遍帶著一絲前途茫茫、不知所向的迷失感,種種因弔詭、矛盾、兩難而無所適從的焦慮油然而生。

21世紀人的焦慮之所以難以舒緩,特別在於當前面臨的衝突是全面性的,是因果糾結的,是不見改善只見惡化的。從經濟、政治到社會,從全球、區域、國家到社群,矛盾與衝突處處皆是,以下用幾個例子來說明:

▋全球治理與保護主義

二次大戰戰後,各種世界級組織如世界銀行、IMF、WTO在全球經濟開發、金融、貿易事務上發揮了一定的作用;在區域的層次,北美有NAFTA,歐洲有等同超國家組織的歐盟,東南亞有10國加3的東南亞國協。依照當前的全球局勢,無論國家大小,都很難從世界中孤立。

正當全球往整合的方向行進時,突然歐盟裡南歐數小國產生財政危機,許多專家建議脫歐,以便恢復希臘本國貨幣。沒想到希臘想做不敢做的事,英國透過一次公投,毫無預警的脫歐成功。本來熱衷全球化的多是先進大國,競選美國總統的川普先生卻主張對中國進口商品徵收45% 的關稅,這種針對各國別採取高關稅的作法,如果真正成為政策,必然引發全球貿易大戰。川普敢冒天下之不韙,還成為總統候選人,可見全球化之後,工作機會在國際間遊走,造成了嚴重的本地就業問題。

其實所有的國家都希望別的國家對自己開放,自己的國家卻採取保護措施,防止其他國家長驅直入。同時入超國強調保護,出超國卻要求開放。這些難以兩全的現實,很不幸的變成了政治人物操作的題材。

▋經濟發展與永續生存

人類對於環境的過度利用,已經造成地球瀕臨第6次物種大滅絕的危機。但是已開發國家為了增加就業和國民所得,仍然以經濟成長為政策目標;發展中國家為了改善人民生活品質,更把GDP成長奉為圭臬。理論上,先進國家對自然資源的使用效率較高,但為了總成本考量,大多數的生產活動仍往往在自然資源使用效率較低的開發中國家進行,這是無可奈何的現實。

長久之計,人類社會可能要學習向經濟零成長趨近。但是各國開發狀態不一,已開發國家既缺乏道德立場、也沒有任何工具可以限制開發中國家的成長。應然與實然,中間存在著難以消弭的差距。

▋市場經濟或人為管制

「華盛頓共識」(Washington Consensus)主張貿易、金融、外國投資、利率一概市場化、自由化,認為任何人為管制或政府干預只能產生短期效果,長期必定遭受反撲,因此非市場經濟國家在邁向市場經濟時,不惜採用休克式治療。相對應的「北京共識」則是中國的特有經驗,市場雖然仍然靠一隻看不見的手運作,但政府這隻看得見的大手隨時會伸進來,施行各種宏觀或微觀調控的措施。

若以結果論英雄,過去10年,北京共識似乎較華盛頓共識勝上一籌。只是北京共識可以羨慕,不能學習,因為民主國家的政策形成和執行,具有完全不同的機制。既不能任其放縱,又難以有效插手,這是民主國家的窘狀。

▋完美壟斷與完全競爭

市場機制的效率必須靠競爭完成,因此政府反對壟斷,鼓勵競爭。但企業理想的目標則是壟斷,如果沒有人為阻擋,最好能夠絕對壟斷。從前的企業專注在單一產業,稍有壟斷的跡象便樹大招風,引起政府的關注。現在的企業像八爪章魚,有些業務壟斷,有些陪襯,用壟斷業務賺來的巨大利潤來貼補幫襯的業務,政府便難以控訴或強行制裁。

競爭固然必要,但過度競爭也是一種重複的投資,何況價錢殺到見骨,品質必然受到犧牲。相反的,優秀的壟斷企業卻有可能提供最好的服務,開發更為進步的產品。因此既不能明目張膽的追求壟斷,又不能用神主牌的方式信仰競爭,這是市場經濟的兩難。

▋民主制度與民粹操作

雖然各個國家施行民主的誠意不一,成就各異,但是這世界上多數的國家還是往民主的方向趨近。然而民主究竟是一個手段,還是目的?如果只是一個手段,最後難免流落為民粹主義,因為如果成敗來自選票,居人口多數的種族、宗教必將採取最廉價的選舉策略,就是挑起種族衝突、宗教仇恨。中東阿拉伯之春之後的發展遵循這樣的軌跡,最近政變失敗的土耳其也血跡斑斑,多數的族群打著民主的旗幟,遂行擴散意識形態、打壓異己的傾軋。

雖然大家都知道民主需要尊重少數,追求多元,但是民主的最終規則終究是數人頭。在民粹主義的推波助瀾下,少數人的意見還是被尊重嗎?多元的聲音還有生存的空間嗎?

▋科技創新的創造與破壞

歸功於摩爾定律,創新開發的工具越來越普遍,功能越來越強大,成本越來越低,21世紀全球科技進步的腳步大約是停不下來了。地球上固然許多問題需要創新來解決,但潘朵拉盒子裡的精靈,人類也無法全然掌控。再說現代人人都有個盒子,即使某甲決意不開,也不能阻擋某乙禁不住誘惑,盒子一開,精靈就再也收不回去。

特別是現代技術已經進入過去經驗以外的未知領域,諸如人工智慧、機器人、基因工程,各種議題已經超越經濟範疇,進入社會倫理、人類價值、和生命的最終意義的領域。因此科技創新一面提供解答,一面源源不斷地製造新問題。

▋問題很多,卻不能停滯不前

以上舉例,當然只是眾多矛盾與衝突中很小的一部份,很顯然,它們都沒有簡單答案。若有人主張化繁為簡,用一個簡單方法來解決一切問題,而不認為會造成其他後遺症,此人大概可以歸類為基本教義派。 另一方面,人的認知能力有限,對模糊複雜的容忍度很低,先天上本來有簡化的傾向。面對複雜現象卻期望一劑單方藥到病除,這恐怕是最終極的矛盾吧。

但在現實事務上,問題再複雜,行動卻不能停滯不前。處在充滿矛盾與衝突的時代,一個社會或任何個人,少一點剛強自負,多一點實事求是,摸著石子過河,依時空條件尋找最大公約數,也許是稍微能夠減緩矛盾衝突的務實心態。 

 
 
 
 
 
作者: 
鄭志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s91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